有效教學的研究使命就是如何實現課堂轉型,課堂轉型的關鍵課題就是實現合作學習。
合作學習不是一般的教學組織方式,而是一種教育思想的轉型,即如何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,保障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得到成長、發展。
作為一種便利的工具,微視頻可能有助于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,特別是有助于每一個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,可以為合作學習提供技術支撐。但這終究是一種技術、一種手段,它絕對不可能替代課堂教學。
課堂教學的基礎和關鍵是認知差異,離開了認知研究,這種技術是毫無用處的。
基于“協同學習”的“微視頻”研究,需要彰顯人類學習的本質,把握技術應用的度,理性地思考信息化環境下“課堂轉型”的課題。換言之,“課堂”是一線教師的田園,必須牢牢把握教師“課堂研究”的主旋律,實現“課堂轉型”。
“微課”的誘惑與反誘惑
國際上有很多系統的研究,微課或信息技術是怎樣介入課堂教學,技術的進步展示了嶄新的教育變革在理論上的一些可能性:如每一個兒童學習需要自己思考的天地,微視頻能夠幫助學生將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;又如微視頻連接課堂內外學習者之間的交流、互動,有助于擴大學習場;再如微視頻可以促進教師角色的轉型等等。
然而,上述的可能性要轉化為現實性,需要有以下前提條件:
首先,如何區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?
這給我們提出一個警示,如果將那些名牌學校課堂的視頻錄下來,搬到西部學校去,是否能夠彌補東西部教育之間的鴻溝呢?顯然不是。
這種想法是只問技術,無視教育的質性分析,最終只是擴大了應試教育的影響。
其次,教學過程不是技術的應用過程,而是在復雜的語境中展開的問題解決過程。
如果今天只是基于應試教育的課堂與經驗,所積累起來的數據庫只會起反作用。
第三,微課的設計不是單純的技術應用,需要系統的認知研究的支撐。
不可否認,微課具有雙重性。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技術手段而已,終究不可能替代認知活動本身。
第一,這是課堂教學的本性使然。
課堂教學其實是兩種過程的交織,一是認知過程,學生對尚未掌握的知識展開認知的探索、探究,它的基礎是學科知識、邏輯;二是集體過程,在課堂教學展開的過程中,人際關系確立了,一個集體建構了,課堂的基礎是集體邏輯。
第二,存在“技術中心的研究”的弊端。單純的“技術中心”的弊端是只見技術不見人,這也是引進信息技術卻很難使課堂教學有實質性突破的原因。
第三,我國的“微課”開發先天不足。事實上,很多先進經驗是不可推廣的,因為經驗是情景化的。但經驗背后的邏輯、精神、道理是可以去領會的,因此課堂經驗絕對是不可照搬照抄的,不可復制的。
回歸“課堂研究”的主旋律
我們需要回歸教師“課堂研究”的主旋律,直面一系列基本的課堂教學問題的破解,比如“協同學習”的本質及其優點;實施“協同學習”的前提條件、難點及實施要點;“協同學習”的理論基礎。
“協同學習”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,是因為“協同學習”比之“競爭性學習”,無論在課題完成、人際關系、心智健康方面,更勝一籌;在“協同學習”中多樣的思維方式碰撞,構成了多元的、重層的“最近發展區”。
“學習”成為一種從“傾聽他者的聲音”出發,展開對話性實踐的過程。
基于“協同學習”的課堂教學之所以有效,首先體現了人類學習的本質:三人行,必有我師。也就是說思維在交流碰撞中,可能會產生新的思維。其次,是保障每一個學生學習權利的最有效方法,使得低學力的學生發揮“被主動性”。第三,保障每一個學生挑戰更高程度學習的機會。
“協同學習”最大的受益者是優等生,優等生在教會其他學生的過程中,思路重新做進行梳理、修改,深化了理解,促進了學習。
這三個理由使得全世界都推崇這種學習方式,但事實上,協同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組織方式。合作學習實施之前,有兩個前提條件必須要解決,第一是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;第二也是最本質的前提條件,要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兩種問題,一種是基礎性、簡單的問題,是所有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懂的,另一種是挑戰性的問題,是一個學生解決不了,但是通過小組討論,可以一起將其解決的。
現在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,在“微課”的誘惑之下,我國“課堂轉型”的研究正處于十字路口上。
“歸去來兮,田園將蕪胡不歸”。迷途未遠,尚可補追。該是義無反顧、沉下心來,好好地探討認知過程一系列的問題以及其關系和要素,回歸教師的田園——“課堂”,回歸教師“課堂研究”主旋律的時候了。